近日,為了解我國噴桿式噴霧機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記者來到中國農業大學藥械與施藥技術研究中心,采訪了中心主任、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何雄奎。研究中心雖占地面積不大,卻擺放了不少打藥設備,除各種大型噴桿噴霧機、果園噴霧機、植保無人機外,還不乏人工背負式的打藥設備。 作業效率高環境污染少 “人工背負式打
近日,為了解我國噴桿式噴霧機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記者來到中國農業大學藥械與施藥技術研究中心,采訪了中心主任、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何雄奎。研究中心雖占地面積不大,卻擺放了不少打藥設備,除各種大型噴桿噴霧機、果園噴霧機、植保無人機外,還不乏人工背負式的打藥設備。
作業效率高環境污染少
“人工背負式打藥設備一畝地需要2~3桶水,大約50~60升,既費時又費力,而且打藥極不均勻,手持噴桿左右搖擺式的這種噴藥方法本身也是落后的。近年來,人工背負式噴霧器雖然在改善升級,但作業效率、防治效果都未取得實質性的變化,直到高效大型的地面植保裝備(尤其是近年來快速增長的地面大型自走式噴桿噴霧機)的出現,打藥由‘人背機器’變成了‘機器背人’,才真正讓農民從繁重的打藥作業中解放出來,實現精準變量噴霧、減量施藥,同時還能確保農產品質量、減少農藥中毒的情況發生。”何雄奎指著各種大型高效的植保裝備向記者介紹。
可以說,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高效、安全的植保機械與施藥技術。采訪過程中記者了解到,隨著我國農業機械的快速發展,我國植保機械有了很大進步,地面自走式大型植保機械保有量、作業面積大幅增長,是真正能進行精準變量噴霧、減少農藥飄失、實現減量施藥的安全高效的先進農機。
據統計,2017年全國大型植保機械的保有量達到200多萬臺,作業面積達70~80億畝次。以主流機械噴桿式噴霧機為例,目前,市場占有率可達20%,市場保有量達到60多萬臺,生產企業有150余家。
較發達國家落后20~30年
但他也坦言,我國噴桿式噴霧機和發達國家相比現狀并不樂觀。“最少落后20~30年,主要是缺乏相關標準與技術作業規范,達不到歐美發達國家每一臺噴桿噴霧機都能實現智能電控自動化作業的要求。”何雄奎解釋,從整體上來講,我國植保機械性能和施藥技術水平落后,無法滿足當今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的要求,還需要進一步努力才能趕上發達國家水平。
“藥械是槍,農藥是子彈。把敵人打死的打法就是施藥技術,藥的水平已經很高了,但是槍和打法水平都不算高,這也就是說農民使用同一種農藥,在發達國家施用和在我國施用效果就會大不一樣。”何雄奎強調。
他向記者解釋,歐洲生產的噴桿式噴霧機每臺機器上都安裝了精準控制系統,而且藥和水的配比是有標準可循的,這樣可以實現均勻施藥、變量施藥。但中國缺乏這種標準,如大型施藥裝備必須配有自動混藥裝置攪拌系統,這是均勻施藥的第一步,沒有混藥系統就會導致懸浮劑沉淀于水箱底,乳油懸浮于藥箱水面,農藥也就噴不勻;在歐洲,每臺噴桿式噴霧機上至少有3個水箱,分別用來盛放藥、水以及清洗藥箱用水,而國產設備通常只有一個水箱,而且還缺乏攪拌系統;由于地面不平整,大型自走式地面噴桿噴霧機的噴桿寬度(即噴幅)高達12~62米,此類設備就需要安裝地面仿形系統,但是國產的設備也很少安裝,主要是因為較高的成本讓部分企業望而卻步;歐美植保員必須通過專業培訓,然后才能持證上崗……
提升水平要“對癥下藥”
那么這落后的20~30年該如何追趕呢?對此何雄奎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
“使用農藥,要保證操作人員、農產品、環境的安全,所以標準的設立至關重要。”何雄奎認為,歐盟有類似的標準可以參照,其標準有300多項,包括藥箱規格、均勻施藥指標、清洗攪拌等各種專業技術參數等,僅噴桿噴霧機的專業技術指標就有286個之多。
即使相關標準落地,機具自身的發展同樣不可或缺。“機具落后,就要加大投入力度,解決關鍵技術問題。”何雄奎認為,包括噴桿式噴霧機的零部件、霧化裝置、攪拌系統、仿行系統以及精準控制系統等都需要聚力攻關。對于從事新技術、新產品研發的企業,國家要給予一定的鼓勵和支持。
此外,他還建議,政府部門要對植保員進行專業培訓,讓農民更多地了解設備的使用技術。
近日,為了解我國噴桿式噴霧機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記者來到中國農業大學藥械與施藥技術研究中心,采訪了中心主任、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何雄奎。研究中心雖占地面積不大,卻擺放了不少打藥設備,除各種大型噴桿噴霧機、果園噴霧機、植保無人機外,還不乏人工背負式的打藥設備。
作業效率高環境污染少
“人工背負式打藥設備一畝地需要2~3桶水,大約50~60升,既費時又費力,而且打藥極不均勻,手持噴桿左右搖擺式的這種噴藥方法本身也是落后的。近年來,人工背負式噴霧器雖然在改善升級,但作業效率、防治效果都未取得實質性的變化,直到高效大型的地面植保裝備(尤其是近年來快速增長的地面大型自走式噴桿噴霧機)的出現,打藥由‘人背機器’變成了‘機器背人’,才真正讓農民從繁重的打藥作業中解放出來,實現精準變量噴霧、減量施藥,同時還能確保農產品質量、減少農藥中毒的情況發生。”何雄奎指著各種大型高效的植保裝備向記者介紹。
可以說,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高效、安全的植保機械與施藥技術。采訪過程中記者了解到,隨著我國農業機械的快速發展,我國植保機械有了很大進步,地面自走式大型植保機械保有量、作業面積大幅增長,是真正能進行精準變量噴霧、減少農藥飄失、實現減量施藥的安全高效的先進農機。
據統計,2017年全國大型植保機械的保有量達到200多萬臺,作業面積達70~80億畝次。以主流機械噴桿式噴霧機為例,目前,市場占有率可達20%,市場保有量達到60多萬臺,生產企業有150余家。
較發達國家落后20~30年
但他也坦言,我國噴桿式噴霧機和發達國家相比現狀并不樂觀。“最少落后20~30年,主要是缺乏相關標準與技術作業規范,達不到歐美發達國家每一臺噴桿噴霧機都能實現智能電控自動化作業的要求。”何雄奎解釋,從整體上來講,我國植保機械性能和施藥技術水平落后,無法滿足當今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的要求,還需要進一步努力才能趕上發達國家水平。
“藥械是槍,農藥是子彈。把敵人打死的打法就是施藥技術,藥的水平已經很高了,但是槍和打法水平都不算高,這也就是說農民使用同一種農藥,在發達國家施用和在我國施用效果就會大不一樣。”何雄奎強調。
他向記者解釋,歐洲生產的噴桿式噴霧機每臺機器上都安裝了精準控制系統,而且藥和水的配比是有標準可循的,這樣可以實現均勻施藥、變量施藥。但中國缺乏這種標準,如大型施藥裝備必須配有自動混藥裝置攪拌系統,這是均勻施藥的第一步,沒有混藥系統就會導致懸浮劑沉淀于水箱底,乳油懸浮于藥箱水面,農藥也就噴不勻;在歐洲,每臺噴桿式噴霧機上至少有3個水箱,分別用來盛放藥、水以及清洗藥箱用水,而國產設備通常只有一個水箱,而且還缺乏攪拌系統;由于地面不平整,大型自走式地面噴桿噴霧機的噴桿寬度(即噴幅)高達12~62米,此類設備就需要安裝地面仿形系統,但是國產的設備也很少安裝,主要是因為較高的成本讓部分企業望而卻步;歐美植保員必須通過專業培訓,然后才能持證上崗……
提升水平要“對癥下藥”
那么這落后的20~30年該如何追趕呢?對此何雄奎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
“使用農藥,要保證操作人員、農產品、環境的安全,所以標準的設立至關重要。”何雄奎認為,歐盟有類似的標準可以參照,其標準有300多項,包括藥箱規格、均勻施藥指標、清洗攪拌等各種專業技術參數等,僅噴桿噴霧機的專業技術指標就有286個之多。
即使相關標準落地,機具自身的發展同樣不可或缺。“機具落后,就要加大投入力度,解決關鍵技術問題。”何雄奎認為,包括噴桿式噴霧機的零部件、霧化裝置、攪拌系統、仿行系統以及精準控制系統等都需要聚力攻關。對于從事新技術、新產品研發的企業,國家要給予一定的鼓勵和支持。
此外,他還建議,政府部門要對植保員進行專業培訓,讓農民更多地了解設備的使用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