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粒沙,豐寧占七八。”處在北京上風上水的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小壩子鄉,曾經風沙肆虐,并在2000年驚動了中南海,從此開始了一場人與沙的博弈。16年過去了,完成造林300萬畝的小壩子鄉,如今已經變為綠洲,成了京津的綠色屏障。而退耕還林還草的小壩子人,也舍棄了\\\")
“北京十粒沙,豐寧占七八。”處在北京上風上水的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小壩子鄉,曾經風沙肆虐,并在2000年驚動了中南海,從此開始了一場人與沙的博弈。16年過去了,完成造林300萬畝的小壩子鄉,如今已經變為綠洲,成了京津的綠色屏障。而退耕還林還草的小壩子人,也舍棄了農牧業,準備迎接生態文明帶來的“金山銀山”。
水源地竟成最大沙塵源
“豬上房,羊跳墻,小孩坐在房檐上”、“黃沙埋了墻,流沙壓塌房,種地不打糧”,說起當年的諺語,小壩子人仍隨口道來;紀錄片里,風沙彌漫,幾乎吞噬了村莊;豐寧縣委宣傳部新聞科于倩倩回憶,“我小時候,一刮風,這里的天都是紅的”;小壩子鄉榔頭溝村村民李義說:“十幾年前,風沙可厲害了,五六年就從后房檐堆上房頂了,刮兩三天風我就得推出兩車沙(約1方)去,要不然出不了門。”
而這些,就發生在潮河灤河的故鄉、京津水源地豐寧,沙化最嚴重的小壩子鄉,距離北京水源地潮河源頭僅25公里。其實,作為北京的后花園,小壩子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候,也是綠洲一片,山上都是郁郁蔥蔥的樹木。小壩子鄉黨委副書記陳飛說,那時到山上放牧,找牛羊時,遠遠看哪里的樹梢在動,牛羊就在哪里。
但是,表面草豐林密的豐寧,卻正處在我國十大沙漠沙地之一渾善達克沙地的南端,脆弱的綠草地下,埋藏著一片片松軟的黃沙。牲畜過度蹬啃過的草坡和犁杖反復開墾過的河套,在從內蒙古高原沿著壩頭山口長驅南下的西伯利亞朔風的強力撕扯下,裂開一道道口子,黃沙溢出,漫天亂舞,并在大風的推動下,以每年3.5公里的速度向南前進,撲向北京、華北平原,且每年向北京的生命河——潮河輸入泥沙70萬噸,距北京直線距離110公里的小壩子,竟成威脅京津的最大沙塵源。“那陣兒有人說,北京十粒沙子,有七八粒都是我們小壩子的。”
種活一棵樹像養活一個孩子
2000年5月12日,朱镕基總理來到豐寧小壩子鄉榔頭溝村視察。“朱總理下了車,都是陷腳的沙子,根本沒法走路,還換了一雙鞋子。”榔頭溝村村支書孟顯智說,朱镕基站在沙丘上,發出了“防沙止漠,刻不容緩”的號召。
于是,一場曠日持久的“人沙大戰”拉開了序幕。然而,在地理和天氣、土壤條件極為復雜的沙地種樹,何其不易!漫天風沙中,人站都站不穩;小樹苗勉強栽上,一桶水澆下去眨眼就沒了影,那就再提一桶;昨天種的小樹苗今天全軍覆沒是常事兒,不種到第三茬樹苗根本活不下來……“現在想起來,種活一棵樹真像養活一個孩子一樣不容易啊!”孟顯智感嘆。
而且,單純“補種”并不能解決樹木成活率低的問題。農學技術專家通過長時間蹲守調研,最終根據當地不同區域的地勢、氣候、降水量和土壤條件,在不同區域選種19種不同的植被。比如,在山地栽種油松、杏樹,在沙地種植檸條、沙棘,在谷底栽種白楊,從而對土壤形成立體式、網格化的植被覆蓋。
自2000年開始,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千松壩林場造林、京冀水源林和外援造林等一大批生態建設項目相繼落戶豐寧,平均每年造林20多萬畝。到今年年初,豐寧全縣有林地面積達到72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4.4%,比2000年提高了27個百分點;全縣大風日數僅為5天,未出現本地沙源引起的沙塵暴天氣;年減少土壤流失147萬噸以上;植被增加涵養了水源,有效增加了潮河、灤河出境水量,為京津守住了水源地。
北京捐贈百萬保護母親河
在豐寧治沙的過程中,四面八方伸來援助之手。豐寧國際營、上海錦江營、首都新聞界綠色行動營、北京世紀林、共青團綠化帶、解放軍青年林……在中國最小的“治沙博物館”小壩子生態展覽館里,一幅幅圖片講述著各界人士幫助小壩子治沙的動人故事。其中,2000年起,《北京日報》、《北京晚報》等7家京城媒體參與的“天藍水清愛北京”考察采訪活動,刊發了大量豐寧百姓艱苦抗沙的報道,并向社會發出捐建生態林的倡議。北京青基會將北京各界捐贈的120萬元,在小壩子鄉以榔頭溝村為中心種植了6000畝“保護母親河——構筑京北綠色屏障世紀林”。
16年過去了,不只“世紀林”枝繁葉茂,整個小壩子已經綠樹成林,綠波連綿,一派世外桃源景象。只有從窗縫的遺沙中,可稍窺曾經風沙的兇猛。
“北京十粒沙,豐寧占七八。”處在北京上風上水的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小壩子鄉,曾經風沙肆虐,并在2000年驚動了中南海,從此開始了一場人與沙的博弈。16年過去了,完成造林300萬畝的小壩子鄉,如今已經變為綠洲,成了京津的綠色屏障。而退耕還林還草的小壩子人,也舍棄了農牧業,準備迎接生態文明帶來的“金山銀山”。
水源地竟成最大沙塵源
“豬上房,羊跳墻,小孩坐在房檐上”、“黃沙埋了墻,流沙壓塌房,種地不打糧”,說起當年的諺語,小壩子人仍隨口道來;紀錄片里,風沙彌漫,幾乎吞噬了村莊;豐寧縣委宣傳部新聞科于倩倩回憶,“我小時候,一刮風,這里的天都是紅的”;小壩子鄉榔頭溝村村民李義說:“十幾年前,風沙可厲害了,五六年就從后房檐堆上房頂了,刮兩三天風我就得推出兩車沙(約1方)去,要不然出不了門。”
而這些,就發生在潮河灤河的故鄉、京津水源地豐寧,沙化最嚴重的小壩子鄉,距離北京水源地潮河源頭僅25公里。其實,作為北京的后花園,小壩子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候,也是綠洲一片,山上都是郁郁蔥蔥的樹木。小壩子鄉黨委副書記陳飛說,那時到山上放牧,找牛羊時,遠遠看哪里的樹梢在動,牛羊就在哪里。
但是,表面草豐林密的豐寧,卻正處在我國十大沙漠沙地之一渾善達克沙地的南端,脆弱的綠草地下,埋藏著一片片松軟的黃沙。牲畜過度蹬啃過的草坡和犁杖反復開墾過的河套,在從內蒙古高原沿著壩頭山口長驅南下的西伯利亞朔風的強力撕扯下,裂開一道道口子,黃沙溢出,漫天亂舞,并在大風的推動下,以每年3.5公里的速度向南前進,撲向北京、華北平原,且每年向北京的生命河——潮河輸入泥沙70萬噸,距北京直線距離110公里的小壩子,竟成威脅京津的最大沙塵源。“那陣兒有人說,北京十粒沙子,有七八粒都是我們小壩子的。”
種活一棵樹像養活一個孩子
2000年5月12日,朱镕基總理來到豐寧小壩子鄉榔頭溝村視察。“朱總理下了車,都是陷腳的沙子,根本沒法走路,還換了一雙鞋子。”榔頭溝村村支書孟顯智說,朱镕基站在沙丘上,發出了“防沙止漠,刻不容緩”的號召。
于是,一場曠日持久的“人沙大戰”拉開了序幕。然而,在地理和天氣、土壤條件極為復雜的沙地種樹,何其不易!漫天風沙中,人站都站不穩;小樹苗勉強栽上,一桶水澆下去眨眼就沒了影,那就再提一桶;昨天種的小樹苗今天全軍覆沒是常事兒,不種到第三茬樹苗根本活不下來……“現在想起來,種活一棵樹真像養活一個孩子一樣不容易啊!”孟顯智感嘆。
而且,單純“補種”并不能解決樹木成活率低的問題。農學技術專家通過長時間蹲守調研,最終根據當地不同區域的地勢、氣候、降水量和土壤條件,在不同區域選種19種不同的植被。比如,在山地栽種油松、杏樹,在沙地種植檸條、沙棘,在谷底栽種白楊,從而對土壤形成立體式、網格化的植被覆蓋。
自2000年開始,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千松壩林場造林、京冀水源林和外援造林等一大批生態建設項目相繼落戶豐寧,平均每年造林20多萬畝。到今年年初,豐寧全縣有林地面積達到72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4.4%,比2000年提高了27個百分點;全縣大風日數僅為5天,未出現本地沙源引起的沙塵暴天氣;年減少土壤流失147萬噸以上;植被增加涵養了水源,有效增加了潮河、灤河出境水量,為京津守住了水源地。
北京捐贈百萬保護母親河
在豐寧治沙的過程中,四面八方伸來援助之手。豐寧國際營、上海錦江營、首都新聞界綠色行動營、北京世紀林、共青團綠化帶、解放軍青年林……在中國最小的“治沙博物館”小壩子生態展覽館里,一幅幅圖片講述著各界人士幫助小壩子治沙的動人故事。其中,2000年起,《北京日報》、《北京晚報》等7家京城媒體參與的“天藍水清愛北京”考察采訪活動,刊發了大量豐寧百姓艱苦抗沙的報道,并向社會發出捐建生態林的倡議。北京青基會將北京各界捐贈的120萬元,在小壩子鄉以榔頭溝村為中心種植了6000畝“保護母親河——構筑京北綠色屏障世紀林”。
16年過去了,不只“世紀林”枝繁葉茂,整個小壩子已經綠樹成林,綠波連綿,一派世外桃源景象。只有從窗縫的遺沙中,可稍窺曾經風沙的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