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從陜西省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培訓暨現場觀摩推進會上了解到,陜西將分兩步推進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到2020年,產業發展面積將爭取突破5萬畝;再利用5年時間,產業發展達到40萬畝,畝均生產水稻500公斤左右,畝均增收1000元以上。
本報訊 記者近日從 陜西省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培訓暨現場觀摩推進會上了解到,陜西將分兩步推進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到2020年,產業發展面積將爭取突破5萬畝;再利用5年時間,產業發展達到40萬畝,畝均生產 水稻500公斤左右,畝均增收1000元以上。
目前,陜西稻漁綜合種養面積2.94萬多畝,基本形成陜北發展稻田養河蟹模式,陜南發展稻田養泥鰍、稻田養中華鱉、稻田養小龍蝦、稻田養魚等主要模式,精準帶動了7100多貧困群眾,戶均增收6000多元,成為陜北白于山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和陜南秦巴山區深度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方式,在扶貧和生態環保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產業組織化程度逐年提高,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增強,20.0%以上的經營主體參加了合作社或協會,應對市場風險能力增大,技術水平、經營效益不斷提高。
據統計,陜西全省稻田種植面積158萬畝,其中“宜漁稻田”面積60萬畝,目前開展稻漁綜合種養面積僅占總面積的5%左右。此外,全省水產品年消費100萬噸以上,自產水產品去年僅有18.36萬噸,人均水產品占有量僅占全國的10%左右,市場潛力巨大。
本報訊 記者近日從 陜西省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培訓暨現場觀摩推進會上了解到,陜西將分兩步推進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到2020年,產業發展面積將爭取突破5萬畝;再利用5年時間,產業發展達到40萬畝,畝均生產 水稻500公斤左右,畝均增收1000元以上。
目前,陜西稻漁綜合種養面積2.94萬多畝,基本形成陜北發展稻田養河蟹模式,陜南發展稻田養泥鰍、稻田養中華鱉、稻田養小龍蝦、稻田養魚等主要模式,精準帶動了7100多貧困群眾,戶均增收6000多元,成為陜北白于山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和陜南秦巴山區深度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方式,在扶貧和生態環保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產業組織化程度逐年提高,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增強,20.0%以上的經營主體參加了合作社或協會,應對市場風險能力增大,技術水平、經營效益不斷提高。
據統計,陜西全省稻田種植面積158萬畝,其中“宜漁稻田”面積60萬畝,目前開展稻漁綜合種養面積僅占總面積的5%左右。此外,全省水產品年消費100萬噸以上,自產水產品去年僅有18.36萬噸,人均水產品占有量僅占全國的10%左右,市場潛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