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農業使農業改變了傳統的“臟”、“累”的形象,它賦予農業高科技,讓農業變得“高大上”。
2002年,英特爾公司率先在俄勒岡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線葡萄園。傳感器節點被分布在葡萄園的每個角落,每隔1分鐘檢測一次土壤溫度、濕度或該區域有害物的數量,以確保葡萄可以健康生長。研究人員發現,葡萄園氣候的細微變化可極大地影響葡萄酒的質量。通過長年的數據記錄以及相關分析,便能精確地掌握葡萄酒的質地與葡萄生長過程中的日照、溫度、濕度的確切關系。
2008年美國Crossbow公司開發了基于無線傳感網絡的農作物監測系統,基于太陽能供電,能監測土壤溫濕度與空氣溫度,通過Internet瀏覽器為客戶提供了農作物健康、生長情況的實時數據,已經在美國批量應用。
很多人覺得智能農業只是“花架子”,智能農業設備的購買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萬一出現設備故障,有些廠家的后期服務也并不走心,這樣下來,還不如自己親力親為賺得多。所以,雖然很多人都聽說過智能農業這一概念,但廠家的線下推廣過程卻并不順利。
據國外機構最新預測,到2020年,農業物聯網設備安裝量將達到7500萬,每年增長20%。與此同時,全球智能農業市場規模預計到2025年將增加兩倍,達到153億美元。由于市場仍處于發展階段,企業仍有充足的機會加入。
更多關注微信公眾號:jiuwen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