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風景 來自網絡
水波浩淼的太湖,風光綺麗。雖有陽光,唇間面頰依然溫潤,一呼一吸間,令人心曠神怡。我們一邊欣賞著大好景致,一邊走進一家路邊的農家館子。
主人熱情地將我們領進店堂,又是搬凳,又是倒茶。點菜是無需費神的,此時節的太湖,“三白”自然是主題。
“三白”指的是太湖出產的三種湖鮮:白蝦、白魚和銀魚,因這三種特產外表皆為晶瑩剔透的雪白之色,而獲此美稱。
點好菜,一邊剝著老板娘剛采來的枇杷,一邊靜候菜肴上桌。不一會,白蝦先上了桌。
作為一種不可多得的食材,太湖白蝦大不過小指,周身透明,晶瑩如玉,又稱“水晶蝦”。老吃客都知道,白蝦出水十幾分鐘即死。因此,小店的蝦養在湖中的網箱中,要吃現撈,從而保證了食材的品質。
有關白蝦的吃法有很多:醉蝦、油爆蝦、炒蝦仁等,各具特色。小店用了最本色的烹調——鹽水白灼。一般來說,其他的蝦,無論生前是青綠還是灰黑,橘紅或者黃褐,一旦烹熟后都會泛紅,唯這白蝦,生死皆白,也成了它另一標志性特點。
為了確保最純正的鮮度,鹽水白蝦須保留蝦的所有須腳,捻起一撮蝦須,就會拎起一長串蝦來,加之白蝦殼薄,急性子之人,常常連須帶腳,湯湯水水一口嚼了,既潤口解酒,又開胃助興,也算是吃白蝦的一種樂趣。
我和老友都屬于慢性子的,慢悠悠地剝皮汲肉泯湯,細細地品,慢慢地咂,只覺蝦皮薄而脆,蝦肉嫩而細,一嘴鮮甜。
但這副斯文模樣,只維持了一小會,等到蒸好的滾燙白魚一露面,便蕩然無存。透過氤氳的熱霧,只見一條兩虎口長的太湖白魚,靜靜地臥在淺淺的湯水中閃爍著銀光,呈現出一種清腴本色之美。
太湖白魚,學名“鰷”。每年入梅后,它們便隨著湖河水發,成群結隊,隨波逐流,加上體寬身扁,通體細鱗下,脂肪多如鰣魚,故又名“時里白”。
太湖白魚有清燉、紅燒、熏烤等多種制法,小店選擇將其暴腌脫水后,放蔥姜,烹黃酒,稍佐鹽、糖,清蒸而保其真味。趁熱夾上一大塊,入嘴抿來,魚背的蒜瓣肉細滑,魚腹的脂膏黏口,十分美味。
最后登場的,是“三白”中我最喜歡的銀魚。銀魚,小者只若牙簽粗細,大者也僅堪比小指。別看它屬于典型的“五無”產品:無鱗、無骨、無刺、無腸、無鰾,卻因肉質嫩腴,且有一種淡淡的幽香,早在宋代時,便與松江鱸并舉為魚中珍品。
銀魚,通常吃法都是洗凈后炒雞蛋。黃黃的雞蛋綴上白白的銀魚,光是那種色調就會讓你急于投箸了。店家卻另出蹊徑,用發菜與之一起制成色澤亮麗的羹湯。用小勺舀著送入口中,稠稠的、鮮鮮的,銀魚凝滑如脂,細嫩清魂,再加以發菜的點色提味,更顯得清純中而有絲絲柔情,婉約間猶聞不絕余韻,別生出一種詩的意境。
(責編:易瀟、楊虞波羅)
責任編輯:旅游資訊網